发布日期:2025-05-14 21:10 点击次数:55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先进的股票配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文|悦理轩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这为我们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聚文化形态之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强文化形态之根,以“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境界立文化形态之意,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理论路径,是亟待解答好的时代课题。
一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在由人类个体所组成的人类社会中,文化是人的自由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也是文化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生成和不断发展,因而天然地蕴含着现代化的内容和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创建时期,恩格斯就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秉持着“不教条”的科学态度,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中国共产党通过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出我们党立足国情和时代需求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初心。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表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要始终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文化形态聚魂。
二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其鲜活的时代内涵,全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脉与价值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实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就要坚持守正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具体而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中,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萃取历史精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于超越一切仅专注于“解释世界”就自诩为真理的理论和思想,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还源于其价值理念的道义性,源于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使“第二个结合”天然地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各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几乎都能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找到缩影,创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让“第二个结合”自然地具备穿越古今、面向未来的精神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确立了“海纳百川”“会当凌绝顶”的格调与气魄。
“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同时,从“以和为贵”到“和合共生”,通过“第二个结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打破了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境界。
◎执笔/范君(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
【栏目责编】李育蒙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上一篇:期货配资网 香港百名师生珠海探寻航空奥秘
下一篇:股票配资利息是多少 小摩减持友邦保险(01299)约945.11万股 每股作价约49.95港元